【中國金融】大陸理財(信託)商品及資金匯回問題

近期有些朋友仍在大陸銀行購入「理財商品」,利息較定存高出許多,動輒6%~10%,銀行標榜保本保息,十分誘人。

然而,在擔任大陸銀行的顧問期間,我們協助診斷銀行的客戶資金報表時,該銀行客戶的資金分佈,活存部份為31%、定存26%、理財商品則高達38%,其餘的部份才落在保險及基金。
 
 



銀行明知高占比的理財商品將帶來極大風險問題,但因為客戶喜愛,理專享高獎金,即便知道這是不健康的客戶財務分佈,也只能任其發展,而該商品背後仍為一連串的投資事實。

此外,有太多朋友詢問如何將資金由大陸回台的問題,一個簡單問題牽涉的層面很廣泛,個人在一年能匯出大陸的資金為5萬美元,在一開始以投資報酬率為目標進入,資金卻很難出來。

近期,中誠信託公司(China Credit Trust Co.)「信用等同黃金1號信託產品」,在1月爆發信用違約危機;在2月則是傳出吉林信託的「松花江77號」理財產品,連續5期共8.727億元資金到期未能償付,這樣的事件將在大陸銀行連續爆發。文:蔡喬薇




特別轉載這篇文章,將可明白其原理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/劉昶佑(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)

中國大陸銀行內部
資料來源:大公網
最近中國大陸的金融風險又被外界提及與關注,去年的關鍵字「錢荒」,而此次的關鍵字則是:信託理財產品(以下簡稱為:理財產品)。理財產品在名義上雖然是一種「投資」的金融商品,但是實際運作上卻是具有融資借貸的性質,因此被視之為「影子銀行」之一。
「影子銀行」
依照目前的法規,僅有銀行業可以從事融資借貸的金融業務,但像是:信託業、保險業、租賃業等非正式貸款機構,如果也從事融資借貸業務,則是會被歸類為「影子銀行」(Shadow Banking);換言之,雖然影子銀行不具備銀行的資格,但實質上卻從事銀行的業務。
註:由於中國大陸所稱的「信托」,與台灣所常見的「信託」,實際上皆為英文「Trust」,因此本文皆是以「信託」做為譯名。
以「信託」為名義所發行的理財產品,最近幾年已經成為中國大陸最為流行的金融投資商品,其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每年可以高達7-10%的穩定收益率,遠高於目前中國大陸的銀行存款利率,也比股票投資來得低風險,且在獲利率方面更勝於股市。以吉林信託「松花江77號山西福裕能源項目」的第四期產品為例,它在20122月從投資人身上共集資2.89億元人民幣,而該產品承諾的年化收益率則是9.8%;而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,目前一年期的定存利率則為3.25%
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低風險、高報酬的收益,所以造成了一股投資風潮。在2013年信託理財產品的總規模就暴增46%,總投資金額高達10.9兆人民幣;這也使得信託業規模在中國大陸,早已取代保險業成為次於銀行業的最大金融部門。
但這類型的信託理財產品,果真是「高報酬、低風險」嗎?很不幸的,現實的發展再度驗證了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這句話,前一段所提到的吉林信託「松花江77號山西福裕能源項目」,就在今年2月發生了違約事件。
理財產品的運作


中國大陸的信託理財產品,就如同上圖所描繪的,主要參與者有四個:銀行、信託業者、企業與一般投資人;信託業是推出理財商品,並且把投資人所投資的金額借貸出去;銀行在其中只是扮演著「代銷」的工作,「理論上」不必負擔任何風險,只是從代銷的過程當中抽取手續費,可以稱得上是穩賺不賠的一門生意。
而投資人如果要認購信託產品,則是拿出資金來投資所謂的「理財產品」,這些投資的資金募集起來之後,部分將會成為信託借貸給企業的資金,這樣的借貸行為,在中國大陸會以「信託融資」稱呼;在2013年全中國大陸的社會融資總額中,有10.7%的比重是透過「信託融資」所進行。
當然,所有投資的最終目的都是在於賺錢,因此對於信託產品的投資人來說,他們所著眼的賺錢機會,就是在於理財產品所宣稱的好處既可以還本,又會付息,而且收益率比定存還要高。而當要還本付息時,資金就是由信託所借貸出去的企業所承擔,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,整個運作流程兼具「投資」與「融資借貸」兩種功能;至於對銀行來說,因為它只扮演中介者的角色,所以不會涉及「還本付息」的相關事宜。
影子銀行的金融風險
而上述信託理財產品在2012年,約有2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遇到還款困難的情況;但從今年1月開始,則是陸續出現「違約」的情事,例如:中誠信託公司(China Credit Trust Co.)「信用等同黃金1號信託產品」,在1月爆發信用違約危機;在2月則是傳出吉林信託的「松花江77號」理財產品,連續5期共8.727億元資金到期未能償付。
根據非官方的統計,2014年一整年預計會有將近8500檔左右的信託理財產品到期,其資金規模如果加上支付利息,今年到期的信託理財產品將會支付近1.3兆元的本息;但也有其他的金融機構估計,今年到期的信託產品,其金額約有5.3兆元規模。最近兩三年以來,信託融資的對象逐漸轉移到房地產業,無形中也成為炒作房價的力道之一。
至於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,其重點是在於在未來兩年之內,將會有80%的信託產品面臨到清償的期限,當然對於會不會直接產生數量眾多的違約事件,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或資料可以論斷;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在於「會不會違約」之外?還有就是「資金排擠」的後續效果。
誠如之前所分析的理財產品運作過程,當銀行代銷這些信託產品,而後將信託所籌措的資金借貸給企業,倘若這些信貸在籌資的過程不順利,那麼就會有企業得不到資金,進而可能發生營運方面的困難;更何況,中國大陸間接金融的融資渠道,多數都被國有銀行所掌握住,當企業融資無法透過銀行的正常管道取得,而必須靠「關係」或其他非正常的金融管道進行借貸,比方說這次爆出違約風險的信託理財商品。
這些非正常的金融融資管道,也就是我們所謂的「影子銀行」,是中國大陸非正規(甚至是非法)的地下金融管道,但不可諱言的,正是因為銀行融資借貸運作不順暢,因此才會有影子銀行的出現;有了這些影子銀行,高風險的房地產業、生產過剩的煤炭業,才得以獲得營運資金的支撐,不至於發生大規模的破產。但這些影子銀行大都在政府的監理與管制之外,一旦發生企業大規模的倒債,就容易引發連鎖反應,產生更大規模資金排擠的效果,各地的資金流通將會變得更為緊縮。
因此,影子銀行是中國大陸潛在的金融風險,從去年的溫州影子銀行,到今年的信託理財產品,都引發出市場資金緊縮的情況,而國家公權力也被迫介入處理,以免產生人民普遍恐慌的情緒。所以中國大陸官方是否可能大規模清理這些影子銀行?還是會持續放任影子銀行的存在,只在必要時「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」?將會牽涉到中國大陸未來金融體系發展的穩定性。
 
 

 
https://app.getresponse.com/site2/jovitsaicom?u=BrCzo&webforms_id=875002
 

 
 
https://www.blogger.com/email-post.g?blogID=3010449178864676562&postID=23255915705954059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