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顧問人生】你是否經有「為什麼要幫我」的念頭?文:蔡喬薇

近來,我協助一個孩童教育機構舉辦了一場免費課程,希望幫助他們招收更多的學生。
我的孩子是舊生,在這教育機構受益頗多,但它開業一年多,從公司經營的概念來推算,不難發現他們的經營是入不敷出,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不佳,也未有足夠力道的行銷。心裡一動念,便向該教育機構的老師提議,我可以協助推動這堂體驗課程,執行推動之後,在招生方面則確實有相當好的成效。


老師很感謝我,同時問我「為什麼要幫我們?」我一時語塞,當然他們教學品質及態度都很好,孩子也成長許多,但是我似乎沒有必要大費周章的,無償的去為他們辦這場課程吧?

這事讓我回想起,曾經歷過許多次:「為什麼你要幫我?」這樣心念的事件。

五年前,我帶孩子回台北定居,尚未在鎖定的學區買房,但在急迫的時間之下,向一位只相識三天的大姐,隨口詢問她能否讓我和孩子設籍,她竟一口答應。
當時我又驚又喜又疑惑,她對我的背景並不了解,我們才相識三天,「借戶籍」對大部份的人而言是應當謹慎的,「為什麼她願意幫我?

某次,在工作上往來,結識了一位瑞士銀行的高級主管,他正被一位企業主編納為企業內重要人士,不僅給付相當高的顧問費,還成立另一家公司讓他持有乾股,他希望我可以協助他,不僅讓該企業主給付我同樣水平的顧問費,並讓我參與他所有利潤的一半,即完全相等的條件。對於只相識了一、兩個月的朋友,而且只是從旁協助他,一半?會不會太多了?
當時我心裡也非常疑惑:「他身邊有那麼多專業人士,為什麼是我?

後來我漸漸理解,年輕的時候只想到與人為善、拓展人脈,認為有能力就小額捐捐款,也就算是助人了。
30來歲後,觀查這些人,似乎「助人」是一個「不求回報的習慣」,也不是因為對像是誰,或我有什麼特別好,他們的出發點很簡單,就是希望別人過得更好,而自己內心也充滿歡喜。

在當今功利社會中,我們難免在某些事件受惠後,發覺上了一當,從此心中裝備著、警戒著。然而在受惠無數之後,那些榜樣在我心裡是這麼的鮮明,至今我仍非常非常的感激,他們的一點施惠,讓我的人生很不一樣,我更加嘗試去理解及體會,漸漸也希望能像他們一樣,學習試著能幫就多幫一點,能做就多做一點,能包容就多包容一些。
當受惠時,不再多想自己有多特別、他的出發點是什麼?對許多人而言,「給」只是個習慣,很簡單的接受,感謝他的付出,有機會就回報,或傳遞給下一位。
文:蔡喬薇